|
台語詩歌班第一期學員 袁志仕 耳能聽、口能語的所謂「聽、語」能力是與生俱來再加後天習得的基本能力,口語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則成口能吟、或口能唱,筆者只到言語的水準,還未達吟、唱的程度,因此平常只扮演聽眾或觀眾的角色。 從幼年、青年、到中年所聽到的各式各樣的歌曲、有的聽得懂,有的聽不懂,有的會感動,有的則無動於衷,對於懂與不懂、有感與無感的解釋,以前是這樣的:聽得懂得是通俗的、粗俗的、甚至是不入流的,聽不懂的則是博大精深的、國粹的藝術的,聽不懂只怪自己水準太低,聽而無所感則是不會欣賞,尤其一看演唱者的介紹,顯赫的學、經歷,又曾師事某某名師、名教授,系出名門,血統純正,豈敢去怪演唱者不會唱。 五月下旬參加台語詩歌研習班後,原來的一些概念,有的開始轉變,有的則由模糊變為清晰。例如聽了洪惟仁老師主講的「台語聲韻與歌唱關係」,王振義老師的「普世性的歌唱觀念」,才了解原來歌曲聽不懂,問題可能是作曲者或作詞者對語言,台語或國語的音樂性沒有深入了解,演唱者則師承歐人唱法,不屑於稍作改變以配合漢語的特性。聽了林二老師主講的「台灣社會歌謠」,對台語歌曲曲風的演變有很清晰的概念,了解政治力對台語歌謠發展的壓抑、對台語歌謠作曲家、作詞者命運悲劇性的影響,內心震動不已。 台語的音樂性除表現於歌謠之外,戲曲、詩詞也有一片廣闊的天地,莊研誼老師所教「歌仔調唱詩」、趙天福老師所教「演詩觀念與方法」,從古詩到現代詩,或吟、或唱,台語均能把古、今漢語的音樂性非常優美的表現出來,達到「詩樂和諧」的境界。在研習班所學的課程,是台灣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幾乎完全被排除在教育系統之外,在十數年的求學過程中從未接觸此一部分,回想來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復興中華文化」後面應接一句「消滅台灣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