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 這是本學會92'年度會員大會決議通過,由王瑞裕提議、王振義撰稿的決議文。 一、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最具本土色彩的文化項目。在近百年的發展史中,卻遭受重重的困頓和災厄而趨於式微。直到近年才有轉機:知識份子的研究、參與;廖瓊枝、陳旺欉、羅木生、蕭守梨等藝人的薪傳;宜蘭縣戲劇館和蘭陽歌戲團的創設;交大,台大歌仔戲社的成立;...。然而,這些知識份子和藝人的努力,對沈寂已久的歌仔戲尚難形成立竿見影的作用,如何導引歌仔戲渡過轉型難關,尚有待政府作政策性的扶持。 二、社會性和地緣性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指標。過去攻府花費龐大經費成立陸、海、空及國立復興劇校發展平劇,就因為平劇缺乏地緣性和社會性而效果不彰,形成嚴重的浪費;相對的,最具社會普遍性,最能匯聚社會熱情的歌仔戲,卻反而被忽視。這種本末倒置、違背文化發展指標的惡果,在今天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聲中將一一彰顯出來:即缺乏台灣本色的文化項目可供輸出。 三、台灣歌仔戲於二○年代傳到海峽彼岸後,迅速的漫延而風靡了整個的閩南地區。今天漳州、廈門各有培訓歌仔戲(漳州地區改稱「薌劇」)藝人的專業學校,閩南地方約有十個公立專業歌仔戲劇團;各劇團都有專業的編劇、導演和音樂工作者。反觀台灣,今天恐怕還羞澀的缺乏像樣的歌仔戲團可資與人交流,更遑論其餘了。 四、 大陸歌仔戲,在其「國營院團」的理念運作下,表面上是比台灣活絡,但其發展路向、風格和藝術性都存在頗多問題,閩南社會大眾也都普遍懷念台灣歌仔戲的原汁原味。台灣歌仔戲雖然還待整裝出發,但台灣是歌仔戲的原產地,有深厚的社會基礎,民間也尚有為數不少的優秀演員,參與和研究歌仔戲的知識份子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是歌仔戲發展的有利條件。只要政府機關作有效的扶持。台灣歌仔戲再次在閩南造成風靡,是指日可待的事。 五、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應儘快吸納優秀的民間歌仔戲藝人,成立台灣省、台北市、高市三個專業性歌仔戲團,聘請專家學者擔任編導工作,對傳統戲碼作適度的改良。 六、 我們認為此時成立省市專業歌仔戲劇團,是導引歌仔戲渡過轉型難關,迎向未來的關鍵性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