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昇台語歌樂文化的統整能力--「言教 詩教 樂教合一傳統」的意義

王振義

七.古人的詩歌能力

  讀古書,常覺得古人常常能隨口作詩歌唱,發抒感情。這問題長期間困擾著我。
例如論語微子篇,記楚狂接輿,路遇孔子,即興唱歌譏諷孔子: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莊子人間世,也記載了這接輿歌,但內容稍有不同: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

  再如史記記載楚漢相爭的兩個主角項羽、劉邦。
  項羽兵敗「四面楚歌」之際,仍即興的作詩唱給他的愛人虞姬聽,述說英雄末路的無奈: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勝利者劉邦,在當了皇帝回故鄉沛縣,與父老酒酣耳熱時,也即席作詩,自己擊筑伴唱: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唱完還教附近玩耍的孩童唱,然後自己翩翩起舞。
  接輿應該是個狂狷之士,其教育程度不得而知。但是項羽則是「學文不成」的老粗;劉邦更是泗水地方的黑社會老大,一向「輕士善罵」的瞧不起讀書人,曾在金鸞殿上公然摘下儒生的帽子,小便其中。這樣的粗人,為何表現令今人自嘆不如的藝術才能?當然,他們的才能應該不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杜撰,其他典籍也常有類似的記載。例如漢書外戚傳,記劉邦的戚夫人,被呂后囚於永巷,一面樁米,一面唱歌思念她的兒子趙王如意:
子為王,母為虜;
終日樁薄暮,常與死為伍。
相隔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又記李延年,為了引薦她的妹妹給漢武帝,唱歌引起漢武帝的興趣:
北方有佳人,……,佳人難再得。
  古籍中記載即興作詩歌唱的例子很多,我也不必多舉了。
  令人納罕的是,為何古人有那麼強、足令現代讀書人羞愧無地的詩歌能力?試請當前的大學生作一首詩,或拿一首簡短的詩請他們歌唱(作曲),保證99%以上的人,都會以自己不是詩人或不是音樂家,而把問題推掉。即使文學系、音樂系的人也好不到哪裡去。
  問題是,傳統台灣人的藝術才能,不落古人之後。

八、傳統台灣人的詩歌才能

  當前台灣接受「現代化」教育的人,普遍失落了即興作詩歌唱的能力,但是「傳統台灣人」,卻一如古人。也只有了解台灣人的詩歌才能,才能了解、佐證古籍記載並不錯。
  筆者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有與鄰居同伴一同作詩、歌詩罵人的經驗。我們四五個孩子在菜瓜棚下遊戲,因討厭鄰家叫「俊明仔」的學長,於是你一句、我一句的「湊」了起來:
菜瓜開花長短條,
俊明仔聚(chhoa7-,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