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反」,「都馬反?」
小愚2001-10-26 開題
七字反收穫
上週,老師在課堂上所作的七字仔反(反管)解釋, 同學私下皆表示相當有收穫! 因此,另有一問: 七字可作如此調式變化,那都馬調或其它曲調可否也有如此的調式變化?或只限七字仔???
王振義2001-10-26 回應
你問說「是否只有七字調可做反管歌唱,像都馬調是否也可用反管唱?」這問題問得好。 我的答案是,什麼唱調都可以用反管來唱,也都可以用其他任何「管位」的任何「調式」來唱。我想我的答覆到此就可打住,再談下去是相當專門性的論說,我即使不嫌煩,說了你也可能「鴨仔聽雷」。我這樣回答不是我不夠尊重「學術」,而是要談也應換個比較正式的場合。 目前我所以只使用「七字反」而不用道別的管位,也尚未用道別的唱調,主要原因是傳統中只有人用「七字反」,所以我打算先恢復這種唱法,其他日後再考慮。其實就「七字反」而言,我的唱法也比過去的人的唱法有很大的不同,這點你該心裡有數,免得以後聽別的「七字反」,就反過來說王振義不懂而亂搞----這是很多同學對老師無信心而常有的現象。 傳統新唱調的產生方式,與西洋音樂不同。管位和調門變化是其中一個途徑,另一途徑是板式變化,板式變化就是拍板變化,例如老師再「新白蛇傳」中,就嘗試用板式變化的手法,開拓歌仔調的用法和強化表情能力,如用七字調「散板」(雲母屏風)和「緊板」(心狂火熱),散板就是無拍子,因此外行人聽起來可能和同是散板的「吟詩調差不多」,緊板就是一拍子音樂(平劇叫流水板),因此聽起來好像和同是緊板的「緊疊」或「陰調」差不多。反正傳統音樂變來變去,對外行人來說都差不多,很多人聽歌仔調總是「反正都是歌仔戲調」,意思是差不多就是那種調調。 傳統唱調的另一種創新途徑,就是新作曲。很多新調(變調仔)就是這樣產生,但是你們應該知道老師就是最討厭這種新調,老師偶而用之,如「文明調」、如與新調用法無異的「江西調」,但用法有一定的講究(講究什麼你們倒給我回答看看?),講究的結果是很多人聽了跳腳,結論說是老師不懂音樂。說我不懂音樂,真是「天頂烏雲遮日頭,古井水蛙不知晝(tau3)」。 我曾跨口說,要作那種新調,我一天可作五十曲,不知道你們相信不相信?我不喜新調,自然不會那麼沒水準的襲用這種新調。要新調?好,我就自己作,你們知道我劇本中有些什麼自己作的新調嗎?我的新調與一般的新調有何不同之?這問題輪由你作答。總不能隨便問個問題,就讓我老人家回答個半天,自己翹二郎腿悠哉悠哉的。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