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歌樂研習班停辦---附「招生計畫書」
學會2001-10-26公告
台語歌樂研習班停辦---附「招生計畫書」
教育部不同意補助經費,「90冬季台語歌樂班」停辦
今天收到教育部針對對本學會所提「台語歌樂文化研習計畫」的回復函,謂「因本部補助民間單位辦理活動之年度相關經費業已支磬,所請歉難同意」。
今把此計畫中的「預期效果」、「計畫目的」、「課程內容簡介」披露,供大家參考。因為提計劃書教育部有一定格式規定,所以內容不得不切割嵌入其格式中,因此顯得凌亂。
甲、預期效果
1、台語進階班:
a、瞭解台語各聲調的相對高低上下,充分表現台語豐富的音樂性
b、清楚聲母如j-、g-,韻母如-m、入聲的-p、-t、-k的出聲與收韻方法。
c、從語詞結構和語意脈絡上,瞭解台語連讀變調的原理原則。
充分瞭解上述三點,不僅可以改善講台語的能力,更能充分瞭解台語的典雅與美感、
2、台語唐詩班:
a、熟識更多的文言音讀。
b、增加判斷該用文言或口語的能力。例如如果襲用「高架橋」這名詞,那麼除了「橋」字依習慣應讀為口語「kio5」之外,「高架」兩字應讀文音「ko1-ka3-」為宜;如同「大漢溪」的「大」不宜讀口語音道理一樣。
c、瞭解古典詩詞講求押韻、平仄、詩律詞律的意義。如何將這價值轉化、滋養現代口語詩,毋寧說是口語詩面對的重要課題。
3、歌仔音樂班:
a、暸解當前台語歌樂文化的發展困境。
b、能夠熟唱並十首以上的重要的歌仔調。
c、體認歌仔音樂的歌唱美感價值觀念。
d、成為有理論根據的歌仔戲音樂傳播者。
4、成果發表:為提高學習興趣與學習深度,結業時合三班學員舉辦本學會第四次「台灣歌謠之夜」,展現學習成果。
乙、計畫目的
1、台語進階班:
a、暸解台語各聲調的相對高低上下,充分表現台語豐富的音樂性。
b、清楚聲母如j-、g-,韻母如-m、入聲的-p、-t、-k的出聲與收韻方法。
c、從語詞結構和語意脈絡上,瞭解台語連讀變調的原理原則。
充分瞭解上述三點,不僅可以改善講台語的能力,更能充分瞭解台語的典雅與美感、
2、台語唐詩班:
a、熟識更多的文言音讀。
b、增加判斷該用文言或口語的能力。例如如果襲用「高架橋」這名詞,那麼除了「橋」字依習慣應讀為口語「kio5」之外,「高架」兩字應讀文音「ko1-ka3-」為宜;如同「大漢溪」的「大」不宜讀口語音道理一樣。
c、瞭解古典詩詞講求押韻、平仄、詩律詞律的意義。如何將這價值轉化、滋養現代口語詩,毋寧說是口語詩面對的重要課題。
3、歌仔音樂班:
a、暸解當前台語歌樂文化的發展困境。
b、能夠熟唱並十首以上的重要的歌仔調。
c、體認歌仔音樂的歌唱美感價值觀念。
d、成為有理論根據的歌仔戲音樂傳播者。
4、成果發表:為提高學習興趣與學習深度,結業時合三班學員舉辦本學會第四次「台灣歌謠之夜」,展現學習成果。
丙、課程內容簡介
A、台語進階班:90年11月21日至91年3月23日止,每週一晚7:00至10:00上課,共上足十八次課。
對象:以大致會聽、會說台語,卻[詰屈聱牙]者為對象。針對之所以[詰屈聱牙]的原因,施以相對應的訓練。
課程設計:
a、認識台語的聲調以及各聲調的音樂性
b、暸解台語的連讀變調
c、暸解台語的聲韻
d、「新編周成過台灣」劇本誦讀
教師:
王振義,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組碩士,鑽研台灣文化二十年多年,1989年發起籌組台灣歌仔學會,立意以推動台灣文化為職志,歷任本學會秘書長和理事長之職。(參見附錄「王振義簡介」及「台灣歌仔學會簡介」)。
洪惟仁,國立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台語專家。
B、台語唐詩班:90年11月26日至91年3月28日止,每週六晚7:00至10:00上課,共上足十八次課。
意義:
1、漢民族堪說是詩的民族。但在廢文言後,口語詩卻在反傳統的情緒作用下,走入模仿洋詩的幻境中,左衝右突找不到出路。文化是傳統精神價值的轉化移接,台灣漢詩固然有僵化、脫離現實之弊,但它所代表的是可貴的詩學傳統。大凡藝術都有一定的形式規範,做表現的依憑。依形式規範而創作的詩,可以是壞詩,但壞詩畢竟還是詩,就像窮凶極惡的人是壞人,但還是人一樣;相對的毫無形式規範的詩,就像沒有骨架的人,只是一團模糊的血而已。俗勻「無規矩不成方圓」,無形式規範的詩自是「詩不詩」了。口語現代詩能不能有效發展,端看能不能回歸傳統詩學大道,端看能不能把傳統詩學的形式規範,轉化為現代口語詩的形式規範。
2、台語有文言音和口語音兩個語音系統。很多文言音實際已化約為日常用語而不可分割,如「鳥為食亡」、「人生」,已不能用口語音讀啦。特別是專有名詞都習慣作文言音讀,如「文山區」、「大漢溪」、「科學」、「核能」。多識文言音讀,才能應付不斷產生的新名詞,同時增加判斷該用文言或口語的能力。例如如果要襲用「高架橋」這名詞,那麼除了「橋」字依習慣應讀為口語「kio5」之外,「高架」兩字應讀文音「ko1-ka3-」為宜,再如「大漢溪」的「大」當然不宜讀口語音。
課程:包括唐詩的文言音讀、釋義、賞析、吟詩、平仄律等。
教師:黃天賜參加本學會唐詩班十一年不間斷,深得詩學碩彥傅秋鏞、周植夫真傳,今為學會酣漢詩社負責人。
C、歌仔音樂班:90年11月22日至91年3月24日止,每週二晚7:00至10:00上課,共上足十八次課。
意義:
- 仔戲是最具台灣本土色彩、最能展現台灣文化精神、最能匯聚閩南語社會熱情的的文化項目。因此是本學會著力的重點的。
- 歌仔戲之為歌仔戲,乃因為歌仔戲用歌仔調為唱腔。歌仔調是台灣民間藝人,依據台語的特性和台灣人的美感觀念,創制出來的一套歌唱方法;這是台灣唸歌能深入社會,歌仔戲能風靡閩南語世界的原因。
- 歌仔戲的復甦關係台灣文化的未來發展至鉅。
課程目標:
- 暸解當前身處的文化環境是盲目西化後的分背離析。
- 瞭解歌仔音樂歌唱美感觀念。並且暸解建基在這美感價值根基上台灣音樂文化,才能真正有效的發展。
課程:
1、台語歌樂音樂鳥瞰\歌仔戲音樂概說 (一次課程)
2、語言與音樂關係\「詩樂諧合」的歌唱傳統(一次)
3、歌仔調的歌唱美感價值觀念\「按樂填詞」與「依詞譜曲」(一次)
4、重要歌仔調解析與習唱:含七字調、江湖調、都馬調、哭調、雜唸調、倍士、大調、吟詩調、慢頭、將水。(十二次課程)
5、新調(變調仔)的習唱與問題呈現\流行歌的異同(一次)
6、新調的變革----「詩合樂」的歌唱(一次)
7、總複習(一次)
教師:
王振義(同見台語進階班介紹)
張炫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台中師範學院音樂系教授,台灣歌仔學會第一任理事長。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