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遴聘民族藝師的看法之四

王振義

審議委員的觀念偏差

主客地位顛倒的做法

  教育部已毫無反顧的於7月21日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藝師當選名單。在記者會上,教育部次長趙金祁,和社教司長楊國賜一樣的,一再表示此次遴聘藝師不夠完備周祥,尚有待修正、改進……明佑缺失而不先求改進的一意孤行,不得不令人感嘆教育部以「嘗試錯誤」的心情在施政,令人不得不懷疑政府官員只想儘快消耗文化經費。
  教育部在宣布藝師名單的同時,表示將為這當選的藝師擬定傳藝計畫。先選藝師,然後為藝師擬定傳藝計畫,這是把傳藝和推展民族藝術文化的目的繫於藝師身上,而不是先有目的計畫,再選藝師來配合。這種主、客態位顛倒,目的與手段混然無別的做法,火僅暴露教育部做事漫無章法,把文化工作的目的孤懸於藝師身上,也勢必因藝師的「落空」而落空。
  例如藝師如果老去,傳藝計畫必然隨之中斷,教育部不得不再選藝師、再擬計畫,周而復始;再如藝師代表的藝術項目(例如古琴)如果缺乏價值而不能被社會接受,則推展文化的目的也必落空──以藝師遴聘的缺失說,這樣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七位藝師平均年齡80歲;七位藝師代表的文化項目冷僻,很多重要的項目如歌仔戲、北管音樂都未在決選之列。

審議委員缺乏真正的專家

  藝師是由「藝師遴聘審委員會」投票決選的。事實上這審議委員會不是專為審議藝師而成立,遴聘藝師的決策、藝師遴聘辦法的草擬,乃至於遴聘藝師後的相關決策,都操之於審議委員會。審議委員是教育部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委聘,組織成員包括官、學者、專家。實際應負決策責任的,就是這審議委員會。從藝師遴聘過程和遴聘結果看,不得不令人懷疑審議委員的能力、見識、觀念都有問題。
  早在五年前,藝師遴聘辦法起草期間,審議委員之一的漢寶德,就為文呼籲慎選藝師,他感慨的說,難道我們找不到真正的專家為我們推薦藝師嗎??他這話是針對草案中規定藝師由校長、院長這些「學官」推薦而發,但絃外之意很明白,是希望藝師的遴聘,應由真正的專家來從事。
  去年底,當藝師推薦工作完成時,由於審議委員之一的秦孝儀提議,突然決定審議委員會下,另設「初審」委員會。據報載,秦孝儀的意思是,「初審由各行業的專家擔任,複審再交由遴聘委員會作成結論」。這話多少可以反證,審議委員會成員中缺乏「各行業的專家」的這一事實。審議委員會既缺乏真正的專家,那麼複審的意義何在?審議的標準又是什麼?

認識和考量層面褊狹

  不論如何,就初審、複審的立意而言,複審應當尊重初審的意見,但事實卻不是如。以戲刻組為例,袑審委員會「極力推薦」的砍仔戲藝師選(廖瓊枝、陳旺叢),以及北管戲人選(王金鳳、潘玉嬌),竟然全部落選;而初審委員會未考慮推薦的平劇鑼鼓藝人侯佑宗,卻又出乎意料的上榜。可見審議委員會(複審)絲毫不尊重初審委員會的意見,初審委員會的意義又何在呢?初審委員能有不被「猴耍」的感慨嗎?
  「專家」是個空泛的名詞,初審委員固然很難說是專家,但審議委員又何嘗有什麼專家可言?說穿了,這只是一場「官用」現代化知識分子審議民間藝人的遊戲而已,本質上就是荒謬與專斷的。不客氣的說,所有的初、複審委員,恐怕都還不夠格當專業藝人的學生,還選什麼「藝師」?
  以初審委員會未推薦的平劇鑼鼓藝人侯佑宗為例,據說他之所以上榜,是因為某位音樂家肯定他很優秀,所以大家選他。問題在於這位音樂家只是基於他所知的範圍而言,侯佑宗是否為平劇鑼鼓頂尖高手?平刻鑼鼓是否為最有價值的敲擊音樂?乃至平劇鑼鼓是否應該是推展民族藝術的重點?這些都應該有全的考量才能決定的──平劇既不是台灣土產或特有,考量層應涉及原產地中國,如此考量,侯佑宗算得頂尖高手嗎??平劇鑼鼓的藝術價值,在我看來,比北管音樂的鑼鼓差多,平劇鑼鼓只是平劇表演的「武場」部分,無論如何也不能列優先推展的民族藝術項目。可見審議委員的認識和考量層如何的褊狹。

不能認同本土性原則

  初審委員有一個評審標準的共識,那就是尊重民族藝術的地緣性或本土性,在這原則下中國有的地方戲曲(除非有特別原因或價值)不列入考慮──選出二、三流的藝師勢必貽笑天下;離開土地和人民的年來得天獨厚,有陸海空三軍的劇校和隸屬教育部的復興劇校,作傳藝、發展的據點──這個注重地緣性、本土性的原則,不能被懷抱大中國意識的審議委員認可,這是審議委員突發的選舉侯佑宗的背景原因。
  審議委員不能掌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意義,因而不能認同初審的本土性原則,因而有保存、維護的消極想法。換句話說,文化建設是進取、前瞻性的工作,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應該考慮文化發展的可能性(包括價值的估量和文化人口的多少),但審議委員的思考層面,卻常常與前瞻性的指標相反,反而像保存古蹟或文化古董一樣的在選舉藝師和擇取文化項目。因此他們看到瀕於消失的文化項目,就直覺的想要「保存」,而不能估量它的文化價值,和瀕於消失的原因,更不能以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意義來作抉擇──這就是選出的藝師年紀老大、、文化項目冷僻的原因。

「瞎子領路」一陣瞎摸

  以古琴音樂說,自周朝以降,琴的樂器就被民間摒棄,而淪為「文人雅士」裝模作態、表達「德音」的道具。這樣的古琴音樂,錄製一捲錄音帶,與樂器存之博物館可也,難道還希望推行於現代社會嗎?
古琴是一個凸顯的例子。戲曲中選擇南管戲、皮影戲、布袋戲,也都是無法掌握文化建設意義的結果。那個審議委員能夠告訴我們,歌仔戲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比不上其他戲曲的道理何在嗎?
教育部像無頭蒼蠅而乞靈於所謂的「學者專家」,如果審議委員會的「學者專家」也無法掌握文建工作的方向與目標,那就「瞎子領路」,大家瞎摸,關心台灣文化的人也只有自求多福了。(1989.8.7.首都早報)



| 1 | 2 | 3 | 4 | 5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