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1993.12出刊

公 演 活 動

  今年的會務主要集中於開設各種的文化研習班。五月至十月的研習班分別於八月七日和十月二十四日舉辦「台灣歌謠之夜」和「杜馬救主」歌仔戲公演。社會反應和評價都還不錯。

擴大辦理台語歌樂文化研習班

  現今之冬季研習班擴大分為「台灣歌謠班」「台語唐詩日班」「台語唐詩夜班」「歌仔戲樂器班」「歌仔戲表演班」,學員人數共約150人。理監事林澤源、袁志仕、黃天賜、胡鎮湘等人分擔很多班務工作,非常感謝。

歌仔戲班問題多

  舉辦之研習班中,以歌仔戲班問題最多,開支也最大,其他如唐詩班 、歌謠班教學問題很單純,收支不僅可以維持平衡,甚至尚可結餘經費。雖然如此,歌仔戲班本學會仍有繼續開設的必要,因為第一:現在關心歌仔戲及訓練歌仔戲的個人或單位雖多,但本學會對歌仔戲和台灣文化發展的看法和視野,固有與其他人或單位不盡相同之處,保持多元發展,對未來歌仔戲發展比較有益。第二:未來與海峽對岸的關係很微妙,不論仕文化交流或文化戰爭,歌仔戲都是我們最有用的武器。歌仔戲重要性如此,故仍得勉為其難的辦下去。

台語歌樂研習冬季班擴大招生

  學會自去年五月中開辦「台語唐詩班」以來,社會反應熱烈,對台灣文化發應該有正面的意義。特別是當傳習過程中,學員常有因了悟自己文化美感特質充滿喜悅之情時,更讓學會工作同仁對推展台灣文化的工作更具信心。因此研習班由一班而二班,而三班,而五班,越開越多。
  冬季班分「台灣歌謠班」「台語唐詩日班」「台語唐詩夜班」「歌仔戲樂器班」「歌仔戲表演班」,業已於11月底分別開課。

厚植社會文化基礎───開設「臺語歌樂研習班」的意義-----理事長

  . 文化可說就是社會生活方式,因此文化建設工作不是純理論的「紙上談兵」,也不是發懷古幽情的「空嘴哺舌」,而是應該將文化的價值和美感觀念,經由傳習過程深植於社會人心。
  . 社會中人,普遍具有相似的文化價值觀念,即意謂這是一個整合社會,也意謂這社會具有文化發展的基本條件──近百年來,臺灣文化因盲目西化而輕忽自己民族原有的文化基礎,因而從根本失去文化發展的正常態勢。展望未來,也只有回歸文化傳統,以傳統文化為經緯,來整合外來異質文化,才能恢復我們的文化生機。因此,汲取傳統文化的價值,作有效的闡揚,使之重新在社會生根,厚植社會文化基礎,是發展台灣文化,同時解開文化癥結的最緊要工作。這是本學會舉辦一系列的台灣文化研習班的目的所在。
  . 當前社會人心,普遍想望源自人性需要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尊。這種心理現象導源於畸型的教育體制,大家從小就與自己文化的臍帶斷離。本學會舉辦各種文化研習班,目的就在提供管道,讓有心人經由傳習過程中,體驗傳統文化別具一格的美感價值,滿足其追求民族文化的情緒需求。經過這層學習體驗,他們定然會在社會中持續的發揮影響力,這影響力也必然逐漸擴散。當台灣社會普遍了解自己文化的價值和特色之後,台灣文化才能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真正的發展。

學校文化教育從師資培訓做起──台灣鄉土歌樂教師夏令營計劃

編按:「台灣鄉土歌樂教師夏令營計劃」是學會83年度六大工作計畫之一,此計畫表示學會嘗試由「社會教育」,轉而重視「學校教育」的努力,因為畢竟學校才是文化教育的最重要管道。這計畫的提出,證明本學會確實走在時代前端,只可惜這計畫至今猶未能施行。教育部官員如果有心,不知作何感想?本文只刊出本計畫的緣起部份。
  台灣正處於本土化的關口。未來數年,我們的教育、文化政策,必需、也必然著重本土文化的落實。
然而,經歷近百年的盲目西化,接受「現代化」的知識階層,與民族傳統文化的臍帶從小就斷離,文化的品味能力和認知都偏向西方,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何在,本土文化的風格、特色如何,都相當的模糊;相對的,民族傳統文化大抵只傳承於與現代教育絕緣的下層民間──教育部甄選民族藝師和薪傳獎藝人的立意,即是有見於此種文化發展的畸態,而想「禮失求諸野」。
學校教育當然是培養國民文化品味能力的最重要管道,然而,教育部民族藝師和薪傳獎藝人文化薪傳模式卻是岐出學校體制外,依循「社會教育」的管道運作,反而忽略在學校體制中善盡文化教養責任。此種奇怪措施,主要原因就在於技術官僚和文化學術界囿於所學,對民族文化有太多無力感所致。依目前文化情勢看,教材和師資都成問題。
  1.教材問題:知識階層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瞭解有缺陷,實際肩負技能的民間藝人又普遍有「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缺乏美感價值理論,如何編訂有條理、有系統有目標的教材?
  2.師資問題:文化重要的是內層的價值觀念問題,縱使有優良的教材,如果缺乏對該項文化有深刻體認的教師,也難達到文化教養的目標。
  因此,此階段的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編訂文化教材、以及培訓教師的專業知識。

台灣歌仔藝術文化研究暨比賽展演系列活動計劃─緣起

編按:這也是83年度六大工作計畫之一,底下是計畫的「緣起」部份。
  所謂文化變遷、創新或轉型,都意指舊文化價值的轉化、創生。因此文化的價值理論,是任何文化建設運動成功的要件。因為明白價值所在文化工作才能有方向感和目的熱,才不致成為無意識的〝手段盲〞;特別是外來的異質文化,引發社會文化迷離失序的當前此刻,更需要明確的價值指標,作為整合文化的依憑。可以說,沒有價值指標的文化運動,好比是沒有羅盤的船隻,常會在大海中迷失而不知所終。
  今天台灣社會無論朝野,各階層已普遍有建設台灣本色文化的共識,然而由於缺乏明確的文化目標,整個社會文化活動雖然顯得比較活絡,但大抵仍是文化失序景象的再現,傳統的、西化的、古典的、前衛的雜揉一爐,令人想不通到底要建設什麼樣的文化?追根究底,這都是缺乏文化的方向指標使然。
  任何成功的文化運動,都有幾個必備的條件,如前所言,台灣已然形成追求本色文化的情緒,這是本土文化運動很可貴的基礎條件。然而時代情緒畢竟只是社會普遍的想望,文化運動之成功尚有一重要條件,此即文化的理論建設──對文化精神、價值、生命、風格的闡述和予理論性建構。在這種文化理論的嚮導和導和指引下,文化運動才能有清析的目標,才能訂定達到目標的方法,才可能據以編訂系統、方法的教材,才能據以從事文化創造和創新,……….這類文化理論的闕如,正是台灣文化發展最堪憂慮的瓶頸。
  總之,文化價值理論是台灣文化發展的基礎工作,這也是本學會一面從事文化傳揚的實務,一面重視學術研討會工作的原因。

會訊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