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
1993.4出刊
召開會員大會暨理監事改選
本學會12月20日於耕莘文教院舉行年度會員大會隨即投票改選理監事。選舉結果名單如下:
理 事:王振義、張炫文、林弘猷、林澤源、曾子良、辛晚教、李雲騰、袁志仕、謝明達。
監 事:黃從祺、胡鎮湘、黃天賜。
常務理事:王振義 林弘猷 林澤源
常務監事:黃琮祺
理 事 長:王振義
台灣歌謠之夜
第二期詩歌班已於三月二十日結束,學員當天晚上七點三十分,在松江路2∼7號光華陸橋下的光華社區活動中心,舉辦「台灣歌謠之夜」的同樂會,有台灣歌謠、吟詩、歌仔戲...,內容甚為豐富,當晚約有百餘人一起觀賞、同樂。
感謝歌謠班同學吳心心小姐贊助印製這次台灣歌謠之夜的節目單,和蕭裕珍小姐活潑、親切的義務主持節目。趙天福先生客串吟詩、莊研誼先生幫忙拉弦...等等,本會謹在此致謝。
五月初各研習班將陸續開課
應學員熱烈要求,希望詩歌班課程能延續下去,因此本會特於五月初陸續開課:
一、 台語唐詩研習班5/8(六)∼7/24下午
課程:以台語文讀音誦唸唐詩三百首、作詩方法、吟詩。
師資:陳榮強、傅秋鏞、黃冠人、莫月娥。
二、 台灣歌謠研習班5/8(六)∼7/24晚上
課程:以實際教唱具代表性的各類台灣歌謠為主
A. 社會歌謠
B. 歌仔調教唱
C. 歌仔調音樂特色
師資:王振義、劉福助、張炫文、楊秀卿、洪瑞珍等。
三、 歌仔戲研習班5/4(二、五)∼7/23晚上
顧問:蕭守梨
師資:陳聰明
盧修一、賴勁麟服務處主辦「台灣歌謠研習班」
由立委盧修一、國大賴勁麟聯合服務處主辦、台灣歌仔學會協辦的「台灣歌謠研習班」,五月五日開課,為期十週。課程包括:認識台語聲韻美、台語歌樂特色、台語童謠、台語新詩、台灣流行歌史、認識台灣歌仔等。(下略)
呼籲省市政府成立專業歌仔戲劇團
這是本學會92'年度會員大會決議通過,由王瑞裕提議、王振義撰稿的決議文。
一、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最具本土色彩的文化項目。在近百年的發展史中,卻遭受重重的困頓和災厄而趨於式微。直到近年才有轉機:知識份子的研究、參與;廖瓊枝、陳旺欉、羅木生、蕭守梨等藝人的薪傳;宜蘭縣戲劇館和蘭陽歌戲團的創設;交大,台大歌仔戲社的成立;...。然而,這些知識份子和藝人的努力,對沈寂已久的歌仔戲尚難形成立竿見影的作用,如何導引歌仔戲渡過轉型難關,尚有待政府作政策性的扶持。
二、社會性和地緣性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指標。過去攻府花費龐大經費成立陸、海、空及國立復興劇校發展平劇,就因為平劇缺乏地緣性和社會性而效果不彰,形成嚴重的浪費;相對的,最具社會普遍性,最能匯聚社會熱情的歌仔戲,卻反而被忽視。這種本末倒置、違背文化發展指標的惡果,在今天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聲中將一一彰顯出來:即缺乏台灣本色的文化項目可供輸出。
三、台灣歌仔戲於二○年代傳到海峽彼岸後,迅速的漫延而風靡了整個的閩南地區。今天漳州、廈門各有培訓歌仔戲(漳州地區改稱「薌劇」)藝人的專業學校,閩南地方約有十個公立專業歌仔戲劇團;各劇團都有專業的編劇、導演和音樂工作者。反觀台灣,今天恐怕還羞澀的缺乏像樣的歌仔戲團可資與人交流,更遑論其餘了。
四、 大陸歌仔戲,在其「國營院團」的理念運作下,表面上是比台灣活絡,但其發展路向、風格和藝術性都存在頗多問題,閩南社會大眾也都普遍懷念台灣歌仔戲的原汁原味。台灣歌仔戲雖然還待整裝出發,但台灣是歌仔戲的原產地,有深厚的社會基礎,民間也尚有為數不少的優秀演員,參與和研究歌仔戲的知識份子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是歌仔戲發展的有利條件。只要政府機關作有效的扶持。台灣歌仔戲再次在閩南造成風靡,是指日可待的事。
五、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應儘快吸納優秀的民間歌仔戲藝人,成立台灣省、台北市、高市三個專業性歌仔戲團,聘請專家學者擔任編導工作,對傳統戲碼作適度的改良。
這三個省市歌仔戲團除了在台灣巡迴公演及對外作文化交流之外,也應以以「團帶班」的方式培育新生代藝人,同時成立舞台、編導及音樂的幕後工作群。
六、 我們認為此時成立省市專業歌仔戲劇團,是導引歌仔戲渡過轉型難關,迎向未來的關鍵性工作。
台灣地方戲劇比賽檢討會
會議記錄
發起單位:台灣歌仔學會 \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日期:1993年1月19日
地點:中國藝文學會道籓廳
本次檢討會經與會人員及有關單位代表討論的結果,可分為兩大項意見:一、建議廢除現行地方戲劇比賽。二、主張維持地方戲劇比賽,但要加以改善。下列為有關此兩項意見的詳細分類、整理。
一、 建議廢除現行地方戲劇比賽
1. 批評方面:
(1) 政府以敷衍態度辦比賽,對本土文化輕視,以路邊野台戲方式辦理,場地有如辦喪事,心態可議,比賽結果媒體也無從報導,不重視的程度由此可知,讓關心台灣文化的人,越看越難受,不如免辦此種比賽。
(2) 集中比賽方式,增加劇團的開支,政府補助有限,勞民傷財。
(3) 四十一年成立地方劇協,辦比賽,名為「輔導戲劇發展,提高演藝水準,發揮社會教育,宏揚文化功能」,實則「檢查劇本,編修欽定劇本,審核演員是否思想純正、忠黨愛國」,今日時空環境已不須此項功能。
2. 建議方面:
(1) 廢除現行比賽的方式,改棌觀摩賽(邀請賽、戲劇季、戲劇節、戲劇匯演...)方式。
(2) 那些劇團能參加,需訂出辦法,例如每年需要業者演出多少場次才能參加,演出時,仍需評分編排名次,給予不同數額的獎金,有競爭才能成長。
3. 說明方面:
(1) 地方戲劇比賽由民間團體接辦,政府協助是未來趨勢,教育部民族藝術的經費一年是二千四百萬,並非很充裕。
(2) 政府用於地方戲劇的經費並沒有較其他項目少,例如音樂比賽無補助,但仍競爭很厲害。
(3) 高雄市計畫明年為觀摩賽方式,邀請劇團在戲院內演出,不以野台戲或廟會方式。
(4) 地方的劇協應知何團好壞,平常在何地演出,比賽反而是假的,如做不到,劇協應關門。
二、 主張維持地方戲劇比賽,但要加以改善
1. 比賽是良性的刺激,問題是人為的,需加以改善。
2. 由民間團體接辦地方戲劇比賽。
3. 地方政府辦初賽,文建會辦決賽,不參加初賽的劇團,不可參加決賽。
4. 邀請那一劇團參加戲劇季的演出,仍會引起糾紛,不如維持比賽方式。
三、 對現行地方戲劇比賽的批評及說明
1. 場地方面:
(1) 場地不適當,常利用廟埕塔野台,舞台無專業人員管理,燈光照明不足,地皮不平,危及演出人員。
(2) 衛生設備不夠,無流動廁所,演員常與觀眾,共排隊上廁所,耽誤演出,簡直是「未學會演戲,先學禁屎尿」。
2. 經費方面:
(1) 補助費及獎金太少,與參加劇團所花的錢不成比例,應寬列預算,減少劇團埋怨,有關單位並應協助民間劇團做薪傳的工作。
(2) 地方戲劇比賽,場次多,參賽的人多,但經費少(320萬),政府有重外輕台,重平劇輕地方戲劇的現象。
(3) 音樂比賽雖無補助,但事實上學校皆有編列經費補助參賽者或團體,其性質與戲劇賽不同,戲劇賽皆為民間劇團參加,費用自理。
(4) 復興劇校一年有二億五千萬的經費;平劇演出和歌仔戲的演出,待遇相差太多,由此可知政府如何對待本土文化。
3. 評審方面:
(1) 評審最基本需懂該戲種的語言,並對該種戲劇有研究,舞台、燈光、劇本的評分需聘學有專精的人擔任。
(2) 目前評分標準不太適合歌仔戲,(倒比較適合電視、電影、或新劇)。以戲劇來講部份的好並不代表整體好。
(3) 評審公信度要建立,採公開方式,面對大眾,能說明評分高低的理由。
4. 方式方面:
(1) 北管戲、客家戲、歌仔戲同台比賽,非常不適合。
(2) 比賽常配合廟會,接受寺廟贊助經費,演出時要先「扮仙」,影響演出水準。
(3) 比賽如同做醮,劇團參加初賽、複賽、決賽,支出龐大,獎金又少,不如直接就決賽。
(4) 比賽應屬自願性質,補助費不一定高,但獎金一定要多,對劇團才有鼓勵作用。
(5) 取消由各單位輪辦的方式,台省、北市、高市自辦,不要集中同地比賽。
(6) 比賽得優等的劇團,應按排於文化中心演出。
四、 其他的一些批評、建議及說明
1. 成立地方戲劇研究中心或學校。
2. 同一個人不可以參加不同團的演出,重複參賽。
3. 台灣文化活動的推動,政府觀念偏差;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小部分,用中國三十五省之一省的觀念來推動國際性的活動,中國大陸性的文化,由文建會辦的世界傳統工藝大展,花費七千萬即可證明,政府至今仍然忽視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社會性和地緣性。
4. 文化方面的經費,地方政府較少,中央政府則較充裕,但常使用不當,地方政府官員不必替中央政府辯解。
5. 藝人須有固定地方,從事技藝傳承的工作,以免南北奔波之苦。
6. 劇團負責人常因學歷問題,無法登記為團主,常要以他人掛名,非常不合情理。
7. 劇團負責人需高中畢業的規定教育部已經改了,但目前還未經行政院,或立法院通過。
8. 台北市的劇團,只要團址設於台北市即可,不必要求團員戶籍皆在台北,因為台北房租相相當貴。
9. 高雄市曾辦過,教師的歌仔戲研習會及掌中戲在學校推廣,以增加欣賞人口,做文化紮根的工作。
10. 高雄市戲劇比賽已改自由報名參加,團隊少,補助、獎金皆可提高。
11. 演藝人員應具備專業精神,為提昇水準,應多辦講座或研習會。
吟詩當用河洛語─參加「台語唐詩班」有感-----子青
河洛語即河洛話,俗稱閩南語或台語。雖然筆者從小訧是說河洛長大的,卻從未加以研究。大學時,有一國文老師指出,杜甫的某一首詩(已忘了是那一首)用了許多入聲字,以表達悲苦的情緒。但國語已無入聲,必須以河洛話來唸,才能表現其神韻。由於筆者本來就酷愛唐詩,這席話逐引起筆者莫大的興趣。幾經鑽研才發現河洛話分為平上去入四聲,每聲再分陰陽兩聲,但因陽上與陰上相同,故共有七聲。除平聲外,上去入皆為仄聲。至此才知道所謂的平仄原來是如此,回想以前的唸詩可真是不求甚解。
若不懂平仄就要欣賞唐詩,終究是只見一斑,難窺全貌。因為詩與散文的最大不同處,乃在於詩不但每一個字必須講究平仄,就連句尾要不要押韻都有一定的規則。不像散文或現代詩,可以天馬行空,任意為之。而詩之所以要講究平仄及押韻,其目的不外乎於吟唱之時,能夠急緩相間,悅耳動聽。由於必須合乎聲韻,以作詩乃一高難度的工作。往往為了合乎平仄及韻腳,可以把一首詩作的詰屈聱牙,慘不忍睹。諸位若是不信,閒來無事,不妨試作一首有時只為了推敲一個字,可以想的五內俱焚,七竅生煙。想想!就連有詩聖之稱的杜甫都有「吟成一個字,撚斷莖鬍」之嘆。所以說作詩難,作好詩尤,難千古名詩更是難上加難。而唐詩三百首乃精選有唐一朝之頂尖名作而成。不但合乎聲韻,又能不著痕跡,渾然天成。寫情則婉約細膩,寫景則歷歷如繪,寫怨則絲絲入扣,寫境則高超脫俗。時而情景交融,寫景恰是寫情,如芙蓉樓送辛漸;時而滿腔感觸,卻輕描淡寫,意在言外,如江南逢李龜年;時而借事隱喻,自成格,若無題目,實不知何所指,如近試上籍水部;時而盼望早日聚首,以笑談今,日卻更顯得此刻乖隔之無奈,如夜雨寄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故知唐詩三百首實為中國文化之珍貴資產,如困我們只懂得其中的遣,詞用字,只懂得其中的意境,卻不懂平仄及押韻,則不但辜負前人的心血,也是我們的損失。
如果您能夠以河洛話讀唐詩,能了解唐詩的平仄及押韻。為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唐朝之後中國歷經戰亂,不免有人南遷以避兵災。中原一帶,由於種族的融合,遂演變出與唐朝古音不太相同的新語言。南遷者之語,言反而卻保存了許多純正的唐朝古音。若有人不信,不妨以日文來作旁證。日文之漢字皆仿自盛唐之時,其讀音當亦是模仿唐朝古音。筆者發現許多日文漢字之讀音與河洛話非常相似,甚至於完全相同,如散步。故知洛話近似唐朝古音絕非虛言。所以欲領略唐詩聲韻之美,就必須以河洛話來吟讀唐詩。這就是歌仔學會之所以要開辦台語唐詩班之主要原因。台語唐詩班在周植夫老師的教導下,許多學員都覺得受益良多,趣味盎然。目前第一期班已結束,第二期班即將開課。如果唐詩之美也曾撥動過您的心弦,何不一起來用河洛話吟讀唐詩,盼望著您的加入。
台灣歌謠之夜-----黃天賜
在學員的久盼之下,台灣歌謠之夜終於在今日(92'.3.20)登場了,雖然場面不大、氣氛卻是十分熱絡;這是台灣歌仔學會特別為第二期台語歌謠班及台語唐詩班所舉辦的結業演唱會。同時為了熱鬧又請了台大歌仔戲社及交大歌仔戲社客串演出;這也是台灣歌仔學會戮力推行台灣鄉土音樂文化的一項實際行動。
大會在王理事長的簡短致辭後,熱烈展開,由我開始打頭陣-吟詩:「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的節目首先由我來吟唱唐詩,而在吟唱之前,我有一些學習的感言想向大家報告:台灣近幾年因為經濟發達,物質生活提高,大家也開始注意到精神生活了,才忽然發現最能代表台灣鄉土感情的台灣話,卻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幾被忘盡!以前很多優美豐富的台灣話,現在竟很少人會說了!而在政治環境的改變,以及鄉土意識的抬頭下,開始有人關心我們的台灣話了;甚至引起很多學者研究、疾呼、如何保存與推廣。」
不過,這些學者所注意的,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普通語言而已;至於另外一些台灣話中,更精緻更優美、更能代表台灣鄉土感情的歌唱語-例如,歌謠、詩詞、歌仔戲,以及一切有韻的語言等,他們就不大注意了。而這些結合了台灣鄉土音樂的語言,卻是台灣話中最優美的。台灣歌仔學會的成立,就是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廣這種台灣鄉土固有的音樂文化:期能通過這種音樂文化的薰陶,以及優美語句的提昇,用來豐富整個台灣語言的層次,使其浸浸然成為一種高級的語言,不但可以通行於台灣,更能鼎足於世界!
(中略十數段)
台灣歌謠之夜演出的節目還有很多,我實在無法一一詳記:如台大歌仔戲社的「什細記」和交大歌仔戲社的鄉土說唱,都呈現了一種民俗趣味的逗樂,俗中有雅、雅中有趣,可惜我的妙筆無法代為傳神,只好略提便過了。最號,今天的壓軸戲是由台語唐詩班的全體學員合吟了三首古詩,而在裊裊的吟聲中,結束了今天的「台灣歌謠之夜」的勝會。

會訊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