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 1995.12出刊

台語歌樂文化研習班現況

  歌仔戲研習班與歌仔戲樂器班 成員,在正式成立學會附屬實驗劇團之後,當然需要持續的訓練與安排公演,班務遂有由團務取代的傾向。因此今年未再開設歌仔戲研習班。實驗劇團團務是否應與研習班班務分開,明年度是否再開設歌仔戲研習班,討論提案時大家再充分討論。
  台語唐詩班今年雖然未正式對外公告招生,但該班仍然以三個月為一期的開課,學員也一直穩定的維持在三四十名左右,這得感謝黃天賜與袁志仕兩位理監事的經營。

會訊延誤出刊

  今年會訊一直延誤未出刊,希望各位理監事踴躍寫稿並分攤編務,裨年會時分發與會友。

附屬劇團公演活動

  學會附屬劇團去年底在台北縣立文化中心舉行創團首演後、今年又分別在國家劇院演奏廳、宜蘭縣文化中心、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演出,除了感謝台北市政府及宜蘭縣文化中心的支持外,學會各理監事、團員和社會熱心人士的出錢出力和犧牲奉獻,格外令人感動,其中在大安森林公園的演出,我們就收到十二萬元的贊助捐款。

歌仔冊匯刊三十一大冊

  今年五月完成文建會補助經費的「閩台歌仔資料收集計畫」,共蒐集得歌仔冊數百種,彙刊為三十一大冊、歌仔錄音帶二百多卷尚友唸歌藝人訪問錄影帶和其他資料不少。感謝曾子良理事主持蒐集工作投注很多精神和時間。

開設台語唐詩班的意義-----王振義

  本學會以「歌仔」為名,即已說明本學會是以建設臺灣「口語」文化為主要目標的團體。不少人奇怪,「歌仔學會」為何一直開設「文言」的「臺語唐詩班」?一些「喜新厭舊」之徒,甚至對學會開設「臺語唐詩班」的做法頗不以為然。
  對此問題,我首先要說明的是,本學會開設的研習班,除了「唐詩班」之外,其他都屬口語文化範圍;我們也開設文言的唐詩班,正象徵本學會同時兼顧口語文化和文言文化的態度。這種態度不是「和稀泥」的「包容」,而是--冒昧的說--表示我們高瞻遠矚的「宏觀」。
  臺語同時並存文言和口語兩個語音系統。文言是傳自唐朝的讀書音,是科舉制度的誘引下,讀書人都使用的一套字音系統(或叫書面語、雅言);口語是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語言(或叫白話),是傳承自比文言音還早的上古音。
  本人以為,發展口語文化是時勢所趨,同時也是必然要走的路。因此我對文言漢詩也頗做了些批評,如對士大夫的虛矯心態、平仄格律的「無魚而下網」、好用僻字生典等;但批評的原本意思,應該只是價值的重估,也就是指出短處和不足處,但並不抹殺它的意義和價值。例如我批評舊詩的「平仄律」,認為經過幾百年的「古人說前人云」之後,已成為「無魚而下網」的空洞教條;但批評的另一面是,了解「平仄律」是經過知識階層(士大夫)建構化的作詩規範,當初形制這些規範時,一定有它的正面意義,這意義簡單的說,是如何強化詩的音樂性安排,使詩更美化動聽,更適於合樂歌唱--強化詩的音樂性,這意義是放諸四海皆有效,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應該做的是,經過批評的了解之後,弄清平仄與音樂性的關係,經過價值轉化後,成為具有當前意義的新
平仄規律,或改革文言舊詩,或創作口語新詩----經過批評了解後,在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上創新文化,這才是文化發展的正常軌序。上面只是舉舊詩的平仄律為例說,其實文言舊詩的意義價值不只一端。
  由於歷史因素,臺語的文言音實際已成為生活語言的一部份,例如「鳥為食亡」「人生」「意中人」「飽思淫慾」「善有善報」「事久見人心」等等,都習慣用文言音讀;此外,人名、地名及專有名詞一般也習慣以文言音讀,如「齊天大聖」、「馬英九」、「大學」、「核能廠」。這種語言習慣,固然使得臺語問題更加的複雜,但是也說明了文言音已成為臺語不可切割的一部份,實際上也相當的增廣臺語語彙。這也是我們今天讀文言音的一點意義。
  臺語的口語音,因長期(約二千年)與文字脫節,因此很多口語音沒有「約定俗成」(上古有的用字也忘了)的字可書寫,如何「話文一致」,一直是發展臺灣文化的困擾。文言每一個字都有一定的讀音,每一個文言音都有一定的字可書寫,也就是它的語、文是一致的。如何適切的借重「文言一致」的文言,使臺語盡快達到「語文一致」的目標」,適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另外,任何民族口說的語言和書寫的語言都不盡相同,因為口說的語言比較瑣碎,書寫的語言不得不講求精簡增加效率。把口說的語言型制為書寫的語言,這過程可說就是「文言化」。在把臺灣口語型制為書面語的「文言化」過程中,過去文言的簡約語法,將可提供很多參考價值。
  在一個整合的社會中,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常互相滲透而表現統合的文化精神;也就是說,臺灣口語詩與文言舊詩,詩的精神是相通的。文言詩雖然僵化而與社會脫節,但它的形式規範是祖先長期間鍛鍊出來,其中蘊涵許多詩之所以為詩的道理,可以說是漢民族美感觀念的集體展現,它的意義與價值,絕不是不經過大腦就可以一句話抹消的。
  質樸而俚俗的臺語口語詩,如何從文言詩汲取營養以提昇藝術價值,無論如何是未來臺語詩發展的重要課題。

台語詩的前瞻-----王振義

按: 本文是本學會理事長王振義,應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之邀寫作的「台語詩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中的第三章內容。王理事長對現代化知識階層的文化認知和表現頗為憂慮,所以一頭栽入民間文化裡,嘗試直接由民間文化為本,藉以重建台灣文化秩序。因此他與台灣「文化界」相當的隔閡。本文是他以「在野」之身,提出對台語詩學未來發展的看法。

  近幾年,有不少的新知識階層,覺悟用臺語文創作,這是可喜的現象。 稍事瀏覽一些人的詩作,覺得較多數人仍然承續現代詩的寫作路線;有些人,如黃勁連、向陽、王寶星等人,則有嘗試回頭與傳統詩做接頭的傾向 。即使我對這些詩有些失望,但是總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希望。
  本章筆者懷著期待的心情,針對這些知識階層寫的臺語詩,同時也是針 對寫臺語詩的知識階層,談談我對詩和臺語詩的一些看法,給寫作臺語詩 的人,用以觀照自己作品的參考,同時也提供思考詩學問題的一各起點。 畢竟知識階層是主導文化前進的力量。

(一)傳統的文化意義
  經過幾十年的反傳統之後,可能有些人看到我說傳統,就直覺的要把我當「古董」看待,認為什麼時代了,還在搬弄傳統。
其實,所謂「傳統」,不折不扣指的是文化的經驗累積,世間沒有「沒有傳統」的文化。文化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變遷過程,所有的變遷----不論名之為創新或復古,都一樣是在既有的文化基礎(傳統)上求新求變,只是強調變的方向不同而已:傳統僵化,無法與時推移,表現時代精神時,強調的是新變;相反的,當文化自體發展陷於迷亂,或被外來文化淹沒時,則需從舊傳統中找到穩定的力量,以資重建文化秩序,此時強調的是復古。無論是創新或復古,其中不變的部份都一樣是傳統的持續。就同是傳統的承續說,創新也可說是復古,復古也可說是創新。李白說「將復古道」,他又復了什麼古?西洋文藝復興要復一千多年前希臘的古,又何嘗復了古希臘的文化?
  在藝術上來說,傳統代表的是一種心理上的共同體驗,藝術的傳達,就是依賴這種心理上的共同經驗才成為可能----如同語言溝通的道理一樣,你不能用英語對不懂英語的人講故事。
  現代詩的最大弊病,就是反傳統,如第一章所談的張我軍和五十年代的「現代詩派」,他們不是要改革傳統,而是要革傳統的命,有意與傳統為敵,以拔除傳統為快,這種違拗的心理,發生在能夠以知識理論包裝的知識階層身上,同時又與青年人求新求變的時代情緒相契合,其所可能造成的破壞是遠大於建設的。現代詩完全切斷與傳統的聯繫,沒有過去,自然也沒有未來,不僅與自己離異,更脫離了現實社會。他們不再有任何價值標準和方向感,自然臣服於近世西洋進步的聲威裡。
  臺灣文化最大的不幸,就是遲遲無法擺脫初期文化運動的違拗情緒,以理智的經驗論態度,重新凝視如本文第二章所述的詩學傳統,在傳統的精神與價值上,重建臺灣詩學文化。筆者以為近百年來臺語詩寫得最好的,是三十年代的臺語流行歌作者,尤其是陳達儒更是其中翹楚。筆者無暇了解陳達儒的文化教養,但從他的詩看,他對傳統歌仔應有相當深的濡染。例如他的歌詞大部分都符合歌仔的平仄規律(註一),承續傳統,是他寫好詩的先決條件。但他突破傳統七言四句的窠臼,嘗試各種體例的寫作,這方面除了受臺語社會歌謠的影響外,可能還受了日本俳句和短歌的影響(註二);此外,他沒有那時代留日學生那般的反傳統,這也是他能留下好成績的原因。當前寫臺語詩的知識階層,值得去研究他的詩。底下再介紹幾首:

送出帆
歡喜船入港 隔暝隨出帆
悲傷來相送 恨君行船人
儼然五言絕句樣。音節鏗然有聲。

賣菜姑娘
賣菜姑娘真可愛 也無抹粉畫目眉
赤腳行路好體態 透早擔菜市場來
好朋友 主顧客 請您來買菜
蔥仔芹菜高麗菜 專是阮的親手栽
菜頭定心你看覓 阮的心肝你就知

雨中鳥
雨中鳥 誰人害 恨天怨地聲聲哀
無依無偎悽慘雨中內 今日飛東明日西


(二)詩的定義問題
  詩,和其他藝術一樣,基本上都是主觀的品味問題,因此要為詩定一標準,說怎樣才是詩,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說明怎樣才是詩,並不意味著毫無是非可言。
  前面我們說文化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變遷過程,這也就是說,每一時代都可能有表現時代的新形式。現代詩人也常據此以為自己辯護,他們常說,從詩經而五言詩、七言詩,而詞而曲,這是時代使然;當前劇變的時代,自然也有新形式的詩,以此自壯。問題在於,文化如我們所說,是持續性的變,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去變。從詩經、....以迄詞曲,我們肯定它們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演變,例如它們都保有共同的要素,這些共同要素我們可以歸納為幾項:一、韻腳,二、形式,三、與音樂的關係。這些因素卻都是現代詩所揚棄的。因此很明顯的,我們至少可以論斷,現代詩不是傳統的演變,而是突變種。依照文化是持續不斷的變遷過程的定義,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說「現代詩」不是中國詩、不是漢民族的詩、更不是臺灣的詩----它什麼都不是----包括不可能是洋詩。
  只有否定「現代詩」是詩,才能開啟臺語詩的新契機。不是詩就不該佔據詩的名位,如唐文標所說的「請他們站到旁邊去吧,不要再阻攔青年一代的山、水、陽光了」。只有否定那種東西是詩,我們才能清楚的回到傳統詩學大道,重新出發。否定現代詩是詩,並不如唐文標那麼悲觀說「二十世紀不是詩的世紀」,因為我們另有詩的寶藏在。
  現代詩的第二個大弊病是模仿洋詩,當然這是「反傳統」的另一面。「現代派信條」公然聲稱,他們把西洋詩做「橫的移植」,真奇怪當時為什麼沒有人問他們到底怎麼個移植法?
  詩可以翻譯嗎?中學生考試有詩的翻譯,但譯文絕對不等於原來的詩,「海上生明月」,絕不等於「明月從海上升(生)出來」,因為詩的重要因素音樂性完全不同了,因為詩的意思就像小說的故事情節,只是賴以表現的骨架而已,詩的藝術意義絕對在「意思」之外。洋詩怎麼用中文模仿?答案是意思的模仿,洋詩的音樂性以及意象、聯想、弦外之音,這些怎麼模仿?這種喪心病狂,與近代洋涇濱音樂家,把洋歌翻譯為中文來「百年樹人」可堪比美。
  模仿洋詩的語意,自是與散文無別(三十年代的張深切就已說了;本文第一章已予引述)。詩與散文最大的差別的語法的不同,散文是敘述性描寫性的邏輯語法,目的是狀情、狀景,以抒情懷。「這花是紅的」「一隻麻雀停在樹梢上唱歌」,這是邏輯性的完整句型,是散文語法,目的是「傳達」意思讓人「了解」;詩不同,詩的目的不是傳達意思讓人了解,而是運用詩句的音樂性、語詞所造成的意象及聯想,藉由「暗示」「宣染」作用讓人「感受」一種特定的氣氛和感情,所以它的語法不是邏輯性,文法不通是常見的事。「花紅柳綠」沒有介繫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動詞放在後面。這是詩的語法,而不能是散文語法。最好的例子應該是馬致遠的天淨沙,詩中為了烘托「天涯斷腸人」那種晦暗、淒清感情,連用了九個雙語詞: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風 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 人在天涯

  要宣染、暗示、烘托出悲傷、灰暗的感情,除了字詞音樂性節奏要緩而慢之外,字詞的意象也需要注意統一。「枯藤 老樹 昏鴉」非常適切的表現灰暗的情調,如果改成「枯藤 老樹 太陽」,無疑,「太陽」陽剛的意象,造成極大的不調和,這是詩家大忌。
  上述詩的語法問題、意象的氣氛整體營造問題,是當前寫臺語詩的人,最大的問題所在。

(三)形式與內容問題
  現代詩人,在東西文化交接的漩渦邊飄盪,天真的以為擺脫了所有的傳統束縛,海闊天空的自由翱翔。殊不知,世間沒有完全自由的藝術,所有藝術都有它的形式規範,作為表現內容的手段和依憑。換句話說,形式規範是為表現內容的目的而設,就像遊戲規則是為遊戲之進行而設一樣。藝術的自由,只有在規範中見出,突出規範之外而被社會大眾接受,就是創新;完全跳出規範之外,就如沒有骨架的人,實際「內容」只是一團血肉,人不成其為人,藝術亦不成其為藝術了。
  藝術家必須費很大的心血,去熟習形式規範的運用技術,像漢詩人得花很多時間學習為文言音、字,格律與平仄,然後差可談作詩。天下大概也只有現代詩沒有形式規範,大概也只有寫現代詩的人不必專業訓練的了。
  形式規範不是個人的立法,而是文化中人經驗的累積,也就是繼承前人的成就,相傳而成為法制和規範。因此,形式規範是文化中人長期間,經過感情判斷而累積下來的法式,是文化中人性格和美感觀念的投射,具有社會普遍性和穩固的經驗基礎。當然,形式規範不是名理認知上的對錯問題,卻具有感情判斷的真實性。就像語言有一定的語音和文法結構,是長期間社會大眾認同的符號系統,不是任何人可以任意超越不顧的。
  形式規範當然不是一成不變,就如前面談傳統的意義時所說,各時代都有各時代的新形式以表現新內容,但它是舊形式的變化,而不是全然得揚棄。這點意思,本文已在各章節說之再三。

(四)詩樂合一的意義
  漢民族自古是詩樂不分家,歌詞就是詩,詩就是可唱的歌詞,整個漢民族的韻文史幾等於歌樂史。臺語詩的情形也正是這樣,除了少部份的唸謠外,都是唱詞----當然,現代詩例外。
  歌樂的產生方式,在本文第二章已說過,分「按樂填詞」和「依詞譜曲」二途。傳統詩大部分是按樂填詞的產物,為數較少的謠和三十年代以降的臺語流行歌詞,則是先有詩再有樂的依詞譜曲。
  傳統民間的詩,大概只是歌詞的關係,所以大致都很俚直、淺顯明白,只單獨以詩而論,比較缺乏可堪品賞的餘味;但是反過來說,可堪品賞餘味無窮的詩,在歌唱中恐怕也很難體會。這種現象也許可以有兩點原因解釋,詩沒有脫離音樂獨立發展、以及缺乏知識階層的參與提昇。相對的,漢詩卻展現另一極端,晦澀難懂、僵化不自然,一個原因是文言的工具性問題;另一個原因是傳統漢詩人的角色心理,寧超然高舉,而不屑與雞騖為伍。
  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在台負責人柏野正二郎為了促銷,你開拓臺語流行歌市場,起先請漢詩人寫歌詞,即因連他公司的臺灣職員也聽不懂而做罷:
  「因此他不得不另換了方向,....於是乃在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之外,不論工人、醫生、辦事員都好,凡是好於相褒的人,甚至於街頭走唱,以及打拳賣膏藥的走江湖之流,....無不在他的羅致之下。」(註三
  這說明柏野在漢詩人與街頭的歌仔藝人之間,採取折中性的作法,凡是「好於相褒」,也就是善於編作歌詞的人,都在羅致之列。這樣的歌詞特色,一是口語化,二是對傳統歌仔詞有專長的人,工人、醫生、辦事員,走江湖的藝人亦不拘。我特地舉說這些,目的要說明,臺語詩的未來發展大致也是這個模式。今天寫臺語詩的知識階層,如果仍像漢詩人一樣----另一種樣態----以知識人自矜,囿於西化身影,不從歌仔詞代表的傳統口語詩著手,則必茫然若失不知所歸。
  特別是,以現代知識階層汲汲於創新的心性,如果不知回歸詩樂合一的傳統大道----或作可堪作曲的歌詞,或嚐試按樂填詞----在音樂的節制中求發展,那麼也將與過去的現代詩一樣,除了製造一些噪音、雲霧與垃圾之外,了無意義。
真的,我不希望再經歷一甲子歲月之後,後代子孫說這樣的話:臺語文化是有希望的,這希望一百多年來,一直都繫於民間藝人身上。

附註
一.參見拙文「歌仔平仄規律實質意義的探討」,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二七期,
1993.6.中央研究院。
二.日本俳句結構是五七五;短歌是五七五七七。
三.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1955.8.20.臺北文物季刊,四卷二
期。

台灣歌仔學會附屬明聲歌仔戲實驗劇團培訓計畫薪傳計畫

編按:本文是學會給文建會的附屬劇團「薪傳計劃書」中的「貳、緣起」內 容。在擬定本計畫時,王理事長特別交代說,文建會官員更替頻繁,比較暸 解本學會工作的人紛紛離開原來工作崗位,學會有缺乏「赫赫聲名」,所以 計畫中需不客氣的表彰學會「功績」,因為學會成立五年來大家的辛苦成績 ,不僅應該白紙黑字的讓文建會暸解,必要時候也應該讓社會大眾暸解功評 ,至少應該留下歷史記錄。在理事長這樣的指是下,本計劃書的內容「反常 」的宣示學會的理念與過去作為,也因此摘出此部份內容公佈。

緣 起
(一) 創團
  為矯治過去文化教育的偏失,本學會成立五年來,在文建會、教育部的贊助支助下,持續開設了三十多班次(說明一)的各種臺灣文化研習班,提供社會大眾重新學習、瞭解 臺灣文化的管道--本學會以為,經由這樣的傳習和擴散,當社會中人普遍瞭解台灣文化精神、價值的時候,臺灣本色的文化才能在這樣的社會條件基礎上真正的發展。
  鑑於歌仔戲是在台灣本土創發,最能展現臺灣文化精神,也是最能匯聚社會熱情的文化 項目;同時歌仔戲是綜合藝術,舉凡音樂、詩詞、文學、舞蹈、美術、語言、文字....,乃至人生態度、哲學思想等等,皆在其涵攝範圍內,因此歌仔戲的提振,必能同時提振各種相關文化項目的活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本學會在開設的各種研習班中,對歌仔戲研習班著力最多。
  本學會「歌仔戲研習班」經過81年八月(「一門三魁」)、82年十月(「杜馬救主」)兩度實習演出後,83年度再增設「歌仔戲樂器班」,擬與「歌仔戲研習班」、「臺灣歌謠班」培訓的人才,成立學會附屬歌仔戲實驗劇團,作為宣揚文化理念,實驗創新歌仔戲的媒介團體。乃向 貴會提「傳統與創新--新舊歌仔戲聯演計畫」案(83年八月十日,83台歌字第008 號函),計畫同時成立分別代表「傳統」「創新」「現代」的三個薪傳歌仔戲團,在全臺灣巡迴公演十一場,向 貴會申請公演經費補助。旋因 貴會僅杯水車薪的答允補助三十萬元,本學會在經費虧空、無以為繼的情況下,遭受嚴重打擊,在臺南市開辦,代表「傳統歌仔戲」的「歌仔戲研習班」、及在臺北市開辦代表「現代」的「臺灣歌謠班」不得不被迫叫停,僅以臺北市的「歌仔戲研習班」和「歌仔戲樂器班」成員單獨成立代表「創新」的「明聲歌仔戲實驗劇團」(案見84台歌字第005 號函),免強做了如下幾場公演:
  一、83.12.13.臺北縣文化中心創團首演
  二、84. 3. 6.國家劇院演奏廳
  三、84. 8.12.宜蘭文化中心公演
  四、84.10.19.臺北市大安公園公演
  說明一:
1.本學會開設臺語歌樂文化研習班,以三個月為一期,每週上課一至三次, 每次上課三小時。歷年開設班別與期次如次:
歌仔音樂班二期
歌仔戲研習班十三期(含臺南市二期)
臺語詩歌班二期
臺灣歌謠班三期
臺語唐詩班十一期
歌仔戲樂器班五期
臺灣歌樂文化研習師資班一期
劇本創作班一期
2.各研習班成果發表公演(實驗據湍公演不計):
唸歌之夜 ---1991.12.臺大校門口廣場 -- 歌謠班、歌仔戲、班唐詩班
歌仔戲「一門三魁」公演--1992.8.臺北市中華路慈惠堂--歌仔戲班
臺灣歌謠之夜三場 -- 歌謠班、唐詩班
1993.3.臺北市光華里民活動中心
1993.8.臺北市中山區公所禮堂
1994.10.臺北市松花里民活動中心
歌仔戲「杜馬救主」公演--1993.10.幼獅藝文中心--歌仔戲班

(二)理念與目標
  本學會附屬劇團以實驗創新歌仔戲,提昇歌仔戲藝術水平,引渡歌仔戲順利轉型為目標。
  至於如何創新、提昇歌仔戲水平的發展方向,在79年 貴會委託本學會理事長王振義製作文藝季節目「琴劍恨」歌仔戲節目時,以及去(83)年向 貴會所提「傳統與創新--新舊歌仔戲聯演計畫」中,即已表達得很清楚。這種看法可化約為三點說:
  1.猶如「新酒需用新羊皮袋盛裝」的道理,需由知識分子來主導歌仔戲的創新發展,從劇本創作、音樂指導、身段台步、舞臺形式、到前、後場演員皆然。79年公演「琴劍恨」,原本計畫即是培訓大專有志青年擔綱(見「琴劍恨」劇本「演出的話」),結果 貴會以「訓練歸訓練,演戲歸演戲」為由削減大部分經費,王理事長乃請劉鐘元先生為 casting, 物色如唐美雲、許淑芬、陳昇霖等現成野台歌仔戲演員演出,這樣做法固非本學會理想。因此五年來,本學會積極的培訓知識青年,並鳩合成立實驗劇團。
  2.創新的真義,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轉化、發皇;偏離價值的所謂「創新」,可能斲喪文化的生機而導致式微;本學會對明華園歌仔戲團崛起的憂慮,即基於這樣的理由(附註一)。本學會一方面著重歌仔戲價值理論的研究和闡述,一方面藉實驗劇團做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點意義我們不得不特予申明。
  3.本學會實驗劇團此階段教學與製作公演皆以「傳統與創新」為指標。就教學說,先學好傳統歌仔戲的唱、做技巧,明白唱、做背後的美感觀念和原理原則,這是創新的基礎條件;就推出的戲碼說,將傳統歌仔戲之所以動人的美感價值----特別是唱腔、詩詞、劇本內容----做充分的展現,拋卻傳統農業社會的意識包袱,令當前社會大眾,無論農工或知識階層皆能接受,這是我們的製作標的。因為我們認為文化有其社會性,在歌仔戲創新的過程中,一定得把社會大眾引領出來,在大眾參與中,逐漸接受一些新的文化理念,逐步實現歌仔戲的轉型;避免脫離社會現實形成空中雲霧,這是過去知識階層從事文化工作常有的缺失。
本學會實驗劇團目前雖然無法成為專業團體,但本學會的堅持與學員對歌仔戲的執著與認真態度,非一般業餘團體所可比擬;由成立一年來四場的公演表現,以及聽眾的反應與鼓勵(大安公園公演收到觀眾十二萬多元的贊助),足以說明我們努力的成績。特別是兼顧理論與實踐,並且有清楚發展目標的特色,相信本學會附屬劇團將對未來歌仔戲發展,發揮正面的導引功能。
本附屬劇團所有團員,無論前後場,大家都是由零開始學習,也都自知技藝尚待磨鍊之處甚多,因此成團、公演之後,學習活動不曾間斷。大家殷望有更充裕的經費,聘請更多的專業師資,作日日新的自我突破;同時相對的作更多的公演,傳播我們的歌仔戲文化理念。
附註一:見王振義「從明華園的崛起經過--談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誤導」、「鄉土情結與現代化暗影崇拜」二文,1987.3.7.及4.27.自立晚報副刊。

(三)老驥伏櫪
  臺灣歌仔戲發展有幾十年的斷層,因而人才凋零、技藝式微;蕭守梨老師是臺灣碩果僅存的第一代職業歌仔戲(二十年代)名演員,是當今歌仔戲界輩分、名份最高,見識最遠大的藝人,雖然年過八十,然思想清晰,談起歌藝頭頭是道,眼見近年歌仔戲有復興之象,則一以喜,一以憂。其以老驥伏櫪的心情出馬,蓋亦想有所為也。在本學會「傳統與創新」目標中,正可發揮長才,拿捏準歌仔戲的發展路向。

(四)「楚材晉用」
  臺灣歌仔戲發展有幾十年的斷層,因而人才凋零、技藝式微;這幾年在朝野努力下,開始有了轉機。在此歌仔戲蓄勢待發之際,假文化交流之名,「楚材晉用」的聘請閩南歌仔戲人才,藉以為臺灣歌仔戲「補氣」,是可行、宜行的工作。
  三年前本學會曾組「閩南文化訪問考察團」赴閩南了解彼岸文化大勢,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了解臺灣歌仔戲傳道閩南後的發展情形,作為發展臺灣歌仔戲的參考和借鏡。我們發覺閩南歌仔戲,有專校培訓歌仔戲人才、有為數眾多的功力職業劇團、有眾多優秀的編導人才,表面上比臺灣活絡而熱鬧;但骨子裡,其發展卻偏離歌仔戲的精神生命(附註二),閩南社會大眾仍然普遍嚮往臺灣歌仔戲的原味。其中令我們最感震撼的,是文革時代投身文化志業,現今五十歲上下的這輩文化工作者,他們大多同時兼備現代知識和傳統文化技藝;與臺灣現代化知識分子普遍缺乏傳統文化技能,民間藝人普遍缺乏現代化知識,形成強烈的對比。對岸現今正值壯年的這輩文化工作者,因政、經上的結構性因素羈絆,而未能充分發揮文化長才,但畢竟是對岸文化上的最重要資源。閩南歌仔戲的這輩導演和身段台步人才,正是當前臺灣發展歌仔戲很可運用的資源。
  此所以聘請福建廈門歌仔戲專業導演黃卿偉先生來台導戲的原因(附註三 )。
附註二:參見1992.5.24,陸委會,「兩岸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王振義「閩南歌仔戲現況初探」一文之分析。
附註三:本學會已於11月15日函送聘書給福建省文化廳及廈門是文化局,並向 貴會報備在案(見(84)台歌字第012號函)。

(五)有待文建會者
  本學會常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慨。請 貴會本文化建設之義,明鑒本學會成立五年來的工作成績,做相對應的輔助。

會訊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